2015年5月14日 《中国教育报》 第5版 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陈志伟 宋伟涛 金志明 董少校
中考语文考0分的学生是一名怎样的学生?这让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很好奇,更让他惊奇的是,就是这名学生毕业时成为了一名游戏工程师,被芬兰一家游戏公司抢走,起薪就是8000元。他对邬宪伟说:“为了读职业学校,中考语文我故意交了白卷。”
周末一大早,家住杨浦区的张先生便带着儿子“穿越”大半个城市,来到位于松江新城的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只是为了开上快乐的“卡丁车”,体验汽车结构拆装的原理和乐趣。
在上海,一听到改革,职业学校校长们就两眼放光,他们中间干了30多年的“职教老兵”告诉记者,干职业教育越干越有意思。
上海职业教育的魅力何在?如何能让学生放弃普高名校读职教,让家长“穿越”半个城市去体验,让校长干起来激情澎湃。上海职教怎么办才能服务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探索中,上海职教逐渐走出了一条新路。
学生培养要做“长”——
综合素质有提高 学生发展有后劲
徐磊成功了!他所创立的“钻石小鸟”成为全国最大的钻石在线交易网站,销售额已经超过了6亿元。虽然中间有过很多次的失败,但是徐磊仍然记得在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读珠宝鉴定专业时,老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做钻石首先要有钻石般的品质。”正是这句话伴随着他由失败最终走向成功。
“职业教育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要让学生有一种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邬宪伟向记者说出了他对于职业精神的解读。
在华体会体育校长俞涛看来,学校应该由就业导向转向职业导向。“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是理念的区别。职业是可以干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让他们能够立足职业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俞涛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职业精神的培养只是上海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早在2010年,上海市就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多年来,上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系列活动,成为了集职业精神、文化活动、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上海职业教育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的最有力体现。
专业建设要做“高”——
专业设置差异化 专业标准国际化
在本地中职生源只有2万余人的上海,近百所职业学校该如何生存?
“只有跟着市场转,我们才能够生存下去。”对于李小华来说,他早就知道办好职校“不找市长找市场”的道理,“我们的市场营销专业只做珠宝营销,目的是要把细分市场做透。”
上海的职校专业设置充分体现出了上海精神,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实现了精细化,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独到特色。
“学校的每个专业要么做老大,要么做老二,老三以后就不要做了。”邬宪伟之所以有着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他懂得发现新领域并迅速占领制高点。以前,信息技术学校的数控机床专业比不过传统强校,但学校在和奥地利的阿普拉、恩格尔等大公司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迫切需要有一定编程能力和程序解读能力的员工去操作巨型数控机床,而这正是信息技术学校的强项,双方一拍即合。“巨型数控机床价值几千万,一般学校不会配备,因此凭借学校原有专业优势,我们很快就成为这个方向的领头羊。”邬宪伟向记者介绍,该专业方向从2014年开始招收学生,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费全免,并且每年可获得15000元的补贴。“通过细致化的设定,学校机电专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获得了新生。”
华体会体育最近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变革。学校所有专业都要进行一次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对应国家以及上海市的发展战略的论证。如果专业设置没有符合社会要求就要果断砍掉。同时,学校将本科原来的200余学分砍到140—150个学分,高职由原来的150个学分减少到90个学分,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践。“这次变革可能要触及一部分人的核心利益。学校遇到的阻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学校高职学院院长王增豪坦言道,“但是我们改革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同时,上海职业学校建设还要有国际视野,服务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我们做的是职业教育的‘高大上’,将来学生要为世界500强工作。”陆靖说。
亚洲警察培养哪家强?对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办成全亚洲最好的警察学校”。来到这所学校的外训楼参观,你会亲眼看到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警察在这里培训。这只是上海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缩影。
为了和国际接轨,上海开发并实施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目前已开发完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制药技术等52个专业的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国际理念在课程模式、职业能力标准、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职业资格证书、开发技术、开发团队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此标准基础上,上海市选择了医药学校、上海市商业学校等12所学校在制药技术、国际商务等专业试点进行实施,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水平接轨。
在信息技术学校,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毕业生应聘荷兰银行,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走到了最后,结果卡在了学历上。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拿出了自己获得的英联邦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正是这份证书帮助她应聘成功。“有了国际标准,对话才能有共同语言。”邬宪伟说。
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国际视野。从2011年到2014年,上海市教委共派出近300名中职学校教师赴德国、芬兰、澳大利亚进行海外研修,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名校长、名教师。“下一步,我们还将选派高职和中职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到海外考取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陆靖说。
政府管理要做“精”——
顶层设计站位高 质量把关精细化
“政府首先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其次要做好质量监管。”陆靖认为政府管理要到位而不越位。“纵向贯通”就是要打破制约学生成长的“天花板”,建立从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到专业硕士的培养通道;“横向融通”就是要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培训通道。
经过几年努力,上海“中高职贯通”试点专业已有105个,每年大约有44%的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就读学生近1万人。
“我们还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进一步试点中职——应用性本科,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劳晓芸介绍说,2014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华体会体育和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已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2015年将新增13个试点专业。
“贯通培养不是‘一哄而上’,而是有所选择。”劳晓芸介绍,上海市选择岗位技术含量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长,熟练程度要求高,社会需求量大且就业稳定的专业开展贯通培养试点。
上海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还得益于与人社部门的密切合作,两个部门“坐在一个板凳上谋事”,联合开展“双证融通”专业改革,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
从2012年起,上海市的人社部门、教育部门组织技能专家共同审核学校课程,深度参与学校教学评价和技能鉴定考核,建立学业评价与技能鉴定融通机制,将技能考核的要点以及职业行为规范等要素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有了兄弟部门支持,上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规范化培训也做得风生水起。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透露,上海将试点实施新任专业教师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制度,在中等职业学校试点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聘用机制,职教专业教师每5年必须在企业实践1年以上。2014年,宝钢集团、中国电信、上汽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成为了职业教育和职业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并为中高职教师量身定做了培训方案。
“我们还将逐步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开放大学、成人高校课程之间的学分转换制度。”劳晓芸说。上海在部分中职学校开展了“学分银行”实践,学生在中职学校可以修读开放大学课程及学分,并可在升入开放大学后进行学分积累,推动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衔接。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政府还是职业教育的‘质检员’。”劳晓芸说。上海实行网上评估、常态评估和实地评估3种评估形式相结合的评估模式,形成了具有符合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们还有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德育评估等一系列评估。”陆靖向记者介绍。
从2003年起,每年发布的毕业生就业公告被称为学校办学的“晴雨表”,这份报告将就业信息及时向媒体和社会公布。“有了这份报告,专业办得怎么样一目了然,选哪所学校家长也心里有数。”上海市教委宣传处冯艾说。
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学校才能甩开膀子越干越有劲,随着“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立交桥的建立,学生高兴、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上海职业教育正呼之欲出。
原始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5/14/content_435508.htm?div=-1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