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战“疫”(十一): “云端”授课 艺术学院教师以“精心”出“精彩”

发布时间:2022-05-12 供稿:应用艺术设计学院、教务处 分享至:

  两年前,当新冠疫情突发之际,应用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们尝试“云端”授课,不断尝试,有了初步经验。现如今,面对线上教学,学院的老师们不再陌生,并对自己有了更高要求。针对线上教学的不同情况,他们使用绣花针的功夫,一针一线,精雕细琢,用自己教学的“精心”换取学生上课的“精彩”。

  学生“神游”怎么办?

  精心设计案例给学生“提神”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廖巍老师是新进教师,为了上好《传播心理学》课程,除了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外,对于课堂的内容设置,他精心准备、下足工夫。为了给学生“提神”,他通过各种案例,结合当下热点,向学生讲述传播的力量,唤起学生共鸣,激发大家参与互动。结合疫情下的生活,让学生分享疫情带来的心情变化,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开麦+共享屏幕”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章耀老师上的是《三维动画》课程,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隔着屏幕不敢开口表达的羞怯心理,他要求每个学生打开麦克风,共享屏幕,互相分享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点评+互评”让学生融入课堂

  产品设计专业朱迪老师为了上好每一堂《产品摄影》课,课前,他认真设计课堂授课内容,做好每堂课的任务安排。除了通过屏幕共同鉴赏摄影作品以外,他重点安排学生分享鉴赏作品,并随机抽选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再加以补充点评,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

  线上与线下如何等质同效

  “会议桌”小组讨论让老师从线上走到线下

  有了第一次线上教学经验,对于第二次开展线上教学,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团队“驾轻就熟”地开启每一堂线上课程。在林晨晔、莫逸凭两位老师的《市场研究》课上,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讨论,实时掌握每个小组讨论的情况,他们通过一款名为“会议桌”的小程序,实现小组成员同时在线讨论,以共享、协作方式开展头脑风暴。

  “过程分数+任务拆解”优化教学效果评估

  对如何上好线上课程,工业设计许昂老师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堂上,为了保证线上课堂的质量,他将出勤分数占比降低,提高学习过程分数,学生发现问题、发布问题、研究讨论问题、寻求最优解决办法成为线上得分重点。将课程中复杂的任务拆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可量化的线上任务,既便于学生温习知识,也便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反转课堂+联动教学”做精做深线上课堂

  《设计调研与营销策略》课堂上,许昂老师将设计调研部分采用反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将内化的知识,结合PPT、思维导图等在课上相互交流与分享,并与工业设计王虹老师《产品设计Ⅱ》课程进行联动教学,将调研方法与目标命题结合,以较为活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营销的兴趣,将线上教学做精做深。

  实践部分如何指导?

  “线上手绘”演示指导

  部分设计专业的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对于《建筑模型》课程的授课,环境设计专业姚喆老师充分发挥线上授课的优势,对于阐释理论知识时,她主要通过引入外部资源丰富授课内容,对于实践环节,则主要通过向学生演示开展线上教学。同时,利用线上交流的便捷和顺畅,及时对学生开展指导和点评。

  “隔屏批注”精准点评

  线上教学不能手把手教、面对面说,为了避免这一弊端,环境设计专业余晓丽老师在《室内设计(D)》课程点评学生作品时,采用“隔屏批注”功能对作品画面中需要修改的细节进行圈注,详细点评每一位学生的作品。

  “视频切换+提问互动”拉住学生

  在《材料与成型工艺》课程中,工业设计专业黎春辉老师为了讲清楚对金属表面各种处理方法的加工工艺,他通过视频剪辑、切换、播放,理论联系实际,系统讲授不同的成型工艺,并适时向学生提问,增加互动,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拆解直播+作业调整”玩转课程

  在《产品设计工程学》课程中,产品设计专业刘哲老师要求学生“就地取材”制作手机支架,直播自己动手拆解产品的过程,并通过播放操作视频,学生分析讲解,在参与实践中深刻认知产品的设计结构。同时,他将作业命题要求作出调整,由纸质平面的作业变成三维动态空间下的拍摄作品。

  因为疫情,教学从传统课堂搬至“云端”授课,艺术学院不断挖掘线上授课的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过硬的在线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学习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打印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