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学术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4-12-05 供稿:科研处 分享至:

12月4日下午,“40岁以下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在19号楼301会议室举办,分别邀请能源与材料学院鲍华教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王瑞雪博士、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余平博士、经济与管理学院范涛博士、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牛森博士和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何成教授,从人才项目、纵向项目、技术经理人、决策咨询专报、AI赋能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等六个维度分享他们的经验,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包容、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在学科交叉融合、科研方法体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点燃青年教师投身科研的热情,坚定其科研信心,推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迈向新的高度,共有百余位青年教师参加。副校长徐玉芳出席并讲话,论坛由科研处处长徐海萍主持。

徐玉芳从“突破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切入,介绍了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和规划。她表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与核心,不仅关乎学术深度与广度,更是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跨学科、学科交叉融合乃至超学科团队的建设,是解锁科研新领域、培育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徐玉芳希望广大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科研事业的新生力量,要勇于担当,敢于探索,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政策与平台资源,将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共同推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徐海萍高度评价了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科研事业中坚力量在高质量论文发表、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成果转移转化、决策咨询专报采纳、国家标准制定等一系列关键领域取得的科研成绩。她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做“有心的科研”,同时倡导青年教师担任技术经理人角色,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添砖加瓦,共同推动学校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

鲍华教授围绕“青年教师成长之路”展开论述,结合个人经历,从申报材料与科研人才发展两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见解与科研历程。人才类项目申报是一个系统工程,青年教师要做“能发文章的科研”“追逐热点的科研”“自己认为重要的科研”,凝练学术成果,培养独立科研能力,通过深耕特定领域,打造独特学术标签,实现个人学术品牌塑造。王瑞雪副教授从“激发创新”的角度,作申报科研项目经验分享,为青年教师从“新”开始科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做科研,需提前充分准备,时刻留心行业会议,紧跟新技术新方法的前沿动态,敏锐捕捉问题,将挑战转化为研究契机,把任务当机会,重视积累,源自热爱,不为基金所限,终将有所收获。余平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横向项目对接方面的实战经验,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技术为体,传播为翼,要善于利用校内外资源,抓住中小企业的技术瓶颈和行业的核心诉求,利用小切口撬动效应,加强深度合作,实现相互成就。范涛博士对决策咨询报告的研究方向、选题、架构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决策咨询专报合理研判是前提,行业调研是基础,实质问题解决是关键。注重积累,关心实事,聚焦优势领域,细分选题,持之以恒,必有收获。牛森博士提出了AI赋能科研的新思路,从科学研究范式变革、AI4S的主要内容、最新进展、AI赋能科研实践、科研思考等方面做分享。青年教师要紧抓AI赋能科研的先发优势,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科研创新。何成教授依据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针对如何激活青年教师成果转化科研潜能,进行了深入而实用的分享。通过师傅带教和实际项目锻炼成长,青年教师可从参与课题组横向项目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主动利用学术会议、校友网络找项目,进而发展成有能力聚焦行业痛点,策划创新有竞争力的项目方案,最终实现个人与科研的双重成长。

此次论坛的举办,充分展现了我校青年教师蓬勃向上的科研活力与创新精神。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也希望将有更多杰出的青年教师涌现出来,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学校发展。

打印
上一篇:下一篇: